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彩票网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一号文件背后的故事丨“大农业观”关联着1500万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4-10-07 18:39:12 点击量:

  来自江苏扬州的美术生姚远,十年前在京郊渤海镇六渡河村开了一家民宿。˙他把民宿打造成艺术坊,让游客画村里的山水长城,还推荐他们吃本地人做的糖炒栗子。他户籍不在村里,却被村民们当作自家人。他称自己为新农人。

  传统观念认为,不种地的人,不能被称为农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认为,如今农业的涵义已经括延。在大农业观视角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从业者,还包括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行业的多业态经营者。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树立大农业观。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层面首次提到“大农业观”。林万龙表示,人们应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大农业观,把它视为三产融合的产业,而非只有传统的种养业。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500万。新农人在成为兴农生力军。林万龙认为,要树立大农业观,就要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多元价值,并支持每个业态主体的发展。让每种业态都更好地造福人们美好生活。

  大农业,在我国不是一个生词。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保持粮食、棉花稳定增产,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林万龙认为,“大农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有不同的涵义。1981年中国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我们所说的‘大农业’观,侧重于强调提高一产的水平,提高满足供给所需的农产品产量。统筹农林牧副渔发展、提高农耕机械化效率等,主要目的都在于此。”他说。

  如今怀沙河畔的“文旅名片”六渡河村,曾是以一产为主的“板栗村”。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板栗树20余万株,人均板栗占有量500余株,人均板栗占有量位居京郊板栗产地村之首,被称为“京郊板栗第一村”。

  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们建立起景区,举办板栗游园会,吸引城里人来游玩。当年“千亩板栗园,任君去游玩”“千亩板栗园,任君去拾捡”等广告词,现在还让一些人印象深刻。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六渡河村怀沙河畔涌现出以星空、木匠、非遗等不同主题的精品民宿,成为京郊最知名的旅游村之一。

  在林万龙看来,在北京、上海等都市的郊区,近些年所涌现出的民宿、观光采摘等休闲业态,体现了当代“大农业”概念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农业’涵义的丰富,是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离不开的。以前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是要在温饱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以前农村种出的农作物,满足了人们饮食需要;而现在乡村民宿、健康食品等,是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农业观的内涵已经在发生变化。”林万龙说。

  他说,大农业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说,在江浙沪地区,有些城里人会专程去农村地里头买蔬菜水果,买完东西后再顺便看看风景、参与下当地民俗活动,缓解下工作疲劳。这就是当代大农业观的体现之一,即农业的多功能性:农村不仅给城市提供了食物,还提供了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像六渡河村这样从单一产业发展到多元产业融合的村庄,不是少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尽管“大农业观”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但农业多功能理念早已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

  六渡河村所在的渤海镇,是京郊最有代表性的民宿集群区之一。京郊民宿行业里有句话,“北京民宿看怀柔,怀柔民宿看渤海。”截至去年年底,渤海镇有429家民宿。但六渡河村和其他大多村庄不同的是,村集体成立了洗涤工厂,有为百余家民宿提供洗涤、熨烫、烘干、折叠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村干部王成介绍,村庄自从旅游业起来后,也在探索多元化产业,比如成立洗涤工厂、旅游物业公司,这样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渠道,解决村里留守适龄人群的就业问题,甚至有时候本村人手不够,还需要向邻村招聘劳动力。

  林万龙表示,多元的产业链条,是构成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骨架,“除了多功能角度,我们还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大农业观。农业包括生产、加工、仓库、运输、销售等,也包括各种和农业相关的如肥料农药领域的工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等服务业。”

  林万龙认为,农业里的每个要素,只要激活出来,都是一个大产业链。无数个产业链交织起来,将形成农业强国的蓝图。

  他说,树立大农业观,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将整个产业链条都要做强,不能只做好某一个方面。”林万龙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社会树立起大农业观,“树立大农业观,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用系统方法论推动产业链条发展。”

  林万龙说,另一方面,大农业观的指导思想,也给了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的启示。以前人们只想到用种养手段获取食物,而忽视了其他渠道,树立大农业观是为了进一步树立大食物观,而大食物观要求人们要学会向森林、海洋等更广袤的国土要食物。

  “治理盐碱地就是践行大农业观的典型案例。盐碱地曾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大片农田曾因盐碱化遭荒弃。但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品种选育等综合途径,把盐碱地变成长满粮食的‘宝地’,这就使得农业资源大大丰富了。盐碱地还可以结合太阳能、风能发电项目,实现能源和农业的双重利用;可以将盐碱地作为碳汇项目的一部分,参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为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这正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一个体现。”他说。

  林万龙认为,大农业观的体现之一是大食物观,即通过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这有助于夯实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因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但要系统性地完成农业强国建设,在种植养殖业之外,还要推进农业育种研发、加工、电商、休闲观光等行业发展,让多元业态全面开花。

  姚远在没去六渡河村之前,没想过会在农村长期生活。他从美术院校毕业后,打算在朝阳区开个艺术工作室。但在2014年,他和朋友去了趟六渡河村旅游,瞬间被村里景色吸引住,随即有了留下来做民宿的想法。

  现在,他一年至少有300天都住在村里,和村里人都认识。到了栗子成熟的季节,他高价收购村里产的几千斤栗子,加工成糕点,卖给客人吃。2020年,渤海镇民宿协会成立,他当选秘书长。从此,他除了运营自家民宿外,还有义务帮助镇上其他民宿主出谋划策。

  “新农人”是近年来在乡村火起来的称谓,关于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普遍的说法是,新农人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耕作为主的农人来说的,这个群体有在城市学习或生活过的经历,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具有现代化生产或营销方式的新理念,能够在农村享有较高品质的生活水平。

  像姚远这样返乡入乡创业的人员,是新农人的代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时期末,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2022年底达到1220万人;根据规划,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要超过1500万人。此外,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82.9亿元,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培育高素质农民近800万人次。

  林万龙说,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乡村产业的发展。新农人群体相比于传统农人,拥有更为科学的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能通过从事农业、乡村多种业态的经营,参与到建设农业强国中来。

  “以花卉产业为例,传统农人主要是在基地种植花卉,再转手卖给经销商,完全局限于种植端。但现在,一些有产业思维的年轻人,会把花卉加工成文创产品,再通过电商和物流手段卖向城市的花店、民宿等,这样一来,产品的附加值就增加了。”他说。

  林万龙认为,在大农业观下,全社会应该重视农业多元主体的作用,政府部门在制定助农政策时,也应兼顾新农人群体和传统农业以外的新业态,“比如说,农业除了提供食品和休闲资源外,还具有生态涵养的功能,能够保护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国家应该对农业的生态价值等多种功能予以重视,充分认识到大农业的各方面的价值,并在资金或其他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他认为,大农业除了具有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外,还具备发展产业融合和创业创意产业的能力。产业融合是指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它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链,提高产值。创业创意产业是指新农人到乡村去发展创业工作坊、创意工作室等轻资产产业,这些产业成本低、潜力大,可以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总之,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功能和价值,我们才能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而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新农人,就是这场变化的重要推手。我们应该重视新农人的价值,让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创新,让乡村大地百花齐放。”林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