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彩票网
-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种植基地
第一节 蔬菜生产
常年菜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县城关周围有菜农常年从事蔬菜生产。县城居民不多,蔬菜种植面积不大。民国初,岳阳县城郊专业菜土面积148.5亩,其中南汴河 40亩,北汴河60亩,桃花井17亩,玉清观1.5亩,新印山1亩,芋头田4亩,大小鄢家冲15亩,朱家大屋1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县城关人口的增多,菜地面积相应扩大。至1954年,岳阳县常年菜基地349.5亩,分布在汴河园、鄢家冲、洗马池、三教坊、太子庙、邓家湾等地。湘阴县城郊常年菜基地400亩,临湘县城郊常年菜基地200亩,平江、华容县城周围各有常年菜基地300亩。1958年,湖南省政府规定,各县城关居民人均商品菜基地面积可规划为5厘。各县对常年菜基地进行调整。岳阳县城关居民2.69万人,划定面积1345亩。1959年后,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大。各县扩大蔬菜播种面积,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至1962年,岳阳县城关周围的常年菜基地增至2508亩。196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蔬菜生产过剩,各县压缩蔬菜基地。至1964年,岳阳县城郊仅留常年菜基地1154亩。8月,岳阳专署成立,岳阳县城关人口逐年增多,市场鲜菜供不应求。为缓和蔬菜供求矛盾,岳阳县城郊的菜基地逐年扩大。至1969年,增至1800亩。70年代初,一些大型企业在境内相继建成投产,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蔬菜基地面积随之扩大。1975年,城郊共有商品菜基地5110亩,其中岳阳市郊2506亩,临湘县1230亩。1976年,岳阳市郊蔬菜基地增至 4243.4亩。70年代后期,岳阳市郊及各县城郊的菜地,部分被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征用,部分郊区村民建私房占用或改做他用。1982~1984 年,岳阳市郊共征、占菜地1495亩;1978~1981年,汨罗县征、占菜地113.8亩;1976~1982年,临湘县征、占菜地467 亩;1982~1983年,湘阴县被征菜地214.5亩;1982年,平江县被征、占菜地91亩,华容县被征菜地23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区的不断扩大,近郊菜地不断减少。为保证城区居民蔬菜的供应,市区及县(市)开辟新的菜基地。1981年冬,湖南省政府核定岳阳增补菜地3800亩。1982 年,岳阳实际增补菜地3068亩,共有菜地11048亩,城镇人口41万人,人均菜地约2.7厘,低于省定人均3.3厘的标准。1990年,常年蔬菜基地 19565亩,城镇人口62万人,人均菜地3.15厘。岳阳市区非农业人口300959人,常年菜基地10530亩,人均菜地3.9厘。1999年底,常年蔬菜基地30642亩,城镇人口97.01万人,人均菜地3.1厘。市区非农业人口43.15万人,常年菜基地16201亩,人均菜地3.7厘。
季节菜基地 清末民国时期,岳阳城郊有半粮半菜的季节性菜地约2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城郊均有季节性菜地。1975年,岳阳市在广兴洲、建新农场、新墙镇有计划地建立大白菜、甘兰包、大蒜等季节性菜地2500亩。80年代,种植一季菜的越来越多。1980年,岳阳市增扩季节性菜基地3017亩。1985 年,湖南省将岳阳县广兴洲定为省属蔬菜生产二线基地(季节性菜基地),种植大白菜,在元旦、春节及春淡期间,向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市供货。是年,广兴洲种大白菜8000亩,产商品菜50万担。1989年,华容县潘家乡扩种大辣椒7000亩,年产鲜椒32万担,被省定为二线基地。境内生产季节性蔬菜的二线基地还有岳阳县新墙镇大蒜基地,杨林乡白泥村马铃薯基地,建新农场七大队甘兰包菜基地,市区奇家岭红菜苔基地,北区陆城新港村西红柿基地,华容县万庾镇永丰村春甘兰基地,平江县昌江、长庚秋黄瓜、秋甘兰菜基地,临湘县长塘镇早萝卜基地。
生姜 1970年种植5000~8000亩,1984年种植1万亩,1985年扩种至2.16万亩,其中平江县1.62万亩。后因销路不畅,面积缩减。
黄花菜 历年种植3000~5000亩,1986年增至6500亩。后因销路不畅,种植面积缩小。
藠头 主产湘阴县三塘乡。该乡被外贸部门定为藠头出口加工基地。1982年,湘阴县种藠头6800亩,1990年扩至1万亩,产藠头1万吨以上。
百合、板栗 主产平江县。1976~1985年,商业部门共收购百合干3572吨。板栗年收购约20吨左右,1990年收购30.4吨。
无公害蔬菜基地 90年代,境内开始经试点种植,到推广生产,确定多个菜基地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至1999年,由于适销对路,价格合理,菜农收益较高,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基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郊菜地属地主所有,菜农租佃地主的土地种菜,付给高额租金。多收少收,有收无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气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着力于蔬菜基地建设,确保蔬菜稳产高产。1958~1967年重点治理岳阳城郊蔬菜基地“三水”(“三水”即洪水、渍水、地下水。)。共投工30万个,取土60万立方米,修筑东湖、南湖2条
大堤,基本控制外湖洪水的危害。为解决内渍和防旱,兴修大小水利工程117处,投工10万个,修筑大小排灌渠道270条,长105公里;建机埠20处,装机9台850千瓦,菜地排灌设施初具规模。1968~1978年,以改土扩大面积为重点,在刘家庙削平2个山头,填平1个湖汊,开出梯田250多亩,新建 1个蔬菜村经营这片菜地;在南津村南湖组,历时3年,动土18万立方米,投资20万元,将菜地平均抬高2米,造出平整菜地120亩。1980~1984 年,国家投资79.4万元,乡村自筹资金92.6万元,重点搞了12个项目的建设:修建排灌渠道29.25公里;平整土地990亩;建水粪池135套、容量1072立方米,粪库20个、容量490立方米;建育苗温室31栋,面积2880平方米;建温床39个,420平方米;建喷灌菜地390亩;修机耕路6 条4.8公里;修防洪堤3条1.3公里;添置移动式淋菜机21台,64千瓦;安装抽水机9台、117千瓦;架设低压线亩。经过建设,蔬菜生产条件改善,全市60%左右的菜地旱涝保收。
生产资料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菜农所需生产资料由县、市政府指定各有关部门负责供应。1977年,岳阳市有关部门向市郊菜农供种子1862担,电动机5部,玻璃900平方米,化肥250吨,栈竹2500吨,粪桶450担,粪瓢1000把,薄膜1.45万公斤,农药1750公斤。1981年,各县、市共向菜农供应种子 3583担,木材66立方米,化肥130吨,玻璃200平方米,楠竹5000根,栈竹1.65万根。1988年,市蔬菜公司组织化肥1200吨,粮食 750吨,农膜100吨,汽油、柴油共20吨,扶持远郊一季菜基地生产。1986年8月,设立市蔬菜种子公司,并建立种子繁育基地,专营蔬菜种子。
90年代,随着计划合同购销的取消,蔬菜生产资料由菜农自己解决,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扶持,国营蔬菜经营单位不再统一组织供应。
技术指导 市、县蔬菜办公室及蔬菜公司设培植股,配备技术骨干,负责对蔬菜基地技术指导。1981年,市蔬菜公司培植股共配备14名技术人员,从外地聘请7名技术人员。市郊蔬菜基地每个大队都有1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90年代,成立菜科所,负责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品种更新改良及引进工作,市、县各专业蔬菜经营公司不再设置培植股,配备技术人员,仅负责蔬菜经营工作。
70年代后,市、县蔬菜公司先后引进的良种有杂交土茄,红嘴燕豆角,杂交青椒,大刺黄瓜,心甜美萝卜,福建萝卜,大白菜中的青岛早丰、北京大白、旅大特一、特二,冬辣椒,冬黄瓜,冬菜豆,冬蕃茄,冬土茄等。试种后,都发挥了很好的杂交优势。市蔬菜科研部门指导菜农培育蔬菜种子,许多原来从外地购进的种子,大部分都能自己繁育,一些种子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支援外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