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彩票网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整治环境在沙尘源头构筑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4-08-05 06:46:51 点击量:

  新华社银川9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黄会清)被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确定的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在变身为阻挡风沙入侵祖国腹地的绿色长城。

  走过风沙肆虐的苍茫,迎来绿进黄退的和谐。退耕还林、封山禁牧、防沙治沙、生态移民,宁夏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扩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塞上江南风景异”的新景象日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令人揪心的回忆永存在记者脑海:2002年春天,记者在宁夏风沙线上采访,草原上不时浮现成堆的流沙,羊群在浮沙四起的草原上快速移动,荒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它们驻足留恋的东西。羊嘴紧贴着地面,哪怕是不足一厘米的草叶也不放过……

  因沙害,盐池县黎明村曾上演了举村搬迁的一幕。当记者驱车驶过一个又一个沙障,来到这个被沙子掩埋的村落时,看到的只是一片片残垣断壁,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无法想象这里曾经六畜兴旺,倒像一个古城遗址。

  在盐池县大水坑镇柳条井自然村张连家中,这位老农谈起沙害,黝黑的脸庞上显露着无奈。2001年家里30亩地仅收了500多公斤粮食;草原沙化没草了,40只羊只好买草喂养。曾经收成良好的春麦,在风沙中不再有存活的机会。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盐池、同心、海原、中卫等10个县市区,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一半多,草原面积占63%。这里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严重,也是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

  已经发生的历史让世人无不担心:那一处处由水草丰美到荒漠一片的嬗变,那曾经因为风沙掩埋而举村搬迁的辛酸,罗布泊的宿命是否终将也在宁夏上演?

  然而,今日行进在塞上大地,眼前一幕幕生动景观如蒙太奇式的镜头向人们诉说着宁夏人抗击沙漠化的绿色传奇: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又长起了没膝的蒿草,公路上再也看不到一年四季忙碌作业的清沙车。“但闻风声响,不见沙尘扬”成了新民谣。

  在卫星遥感图上,则全面直观地反映出宁夏生态好转的美好画卷,侵入草原的明沙消失了很多,宁夏山河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

  一个令人心动的权威数字是:宁夏沙漠化土地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18万亩。当沙漠化正像地球癌症一样吞噬人类绿色家园的时候,三面环沙、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却率先在全国实现沙漠化逆转!

  同样的地理环境,同样的气候条件,缘何会有此魔术般的转变?

  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让宁夏山川实现了绿肥黄瘦换新颜的进步。

  首先是常年坚持的防沙治沙工程像绿色长城一样阻挡了沙魔的脚步。在宁夏盐池县,曾经有一个叫“一棵树”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只有一棵树,只住着一户人家,还有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地。

  如今,这个村庄的滚滚沙漠已经荡然无存,一棵树变成了数万棵树。

  “一棵树”的变化只是宁夏周边沙漠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的缩影。经过数十年的抗争,宁夏周边沙漠渐渐地被植被锁住,沙漠化的脚步被阻挡住了。

  早在50年前,宁夏人就在中卫市发明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方法,使包兰铁路成功穿越沙漠数十年安然无恙。经过了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宁夏拥有了世界先进的成熟治沙技术。“五带一体”固沙造林技术,“一水、二林、三田”等治沙方法,在宁夏的沙漠治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其次是坚持政策驱动,推动防沙治沙健康发展。宁夏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目前,仅宁夏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就有60多家,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30多万亩。个体造林治沙户已发展到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

  更为重要的是,宁夏停止了新的人为破坏。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今日行进在宁夏草原牧区,山上山下看不见白云般浮动的羊群,但青青芳草却茁壮生长。

  禁牧5年来,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23.3万公顷。昔日的沙化草原上长出了茂密的植被,当地林业部门把草原防火当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在“干旱山区沟连沟,黄土山像个和尚头”的六盘山水土流失区,昔日山头上被羊群踩出的铁丝网一般的小道上长出了荒草。当地基层林业干部感慨地说:“十年植树造林赶不上一年封山禁牧。”

  在宁夏最早禁牧的贺兰山区,15万只山羊已全部走出深山进圈舍。浅草不能没马蹄的地方又长出了没膝的蒿草,漫山遍野的碧草绿水使绵延上百里的贺兰山雄奇中又添秀美。来自贺兰山林管局的调查表明,禁牧以后,灌木抽出了70公分的枝条,幼树当年就能长1.7米,多年干涸的沟道又出现了水,草的覆盖度增加了30个百分点,达到了60%。

  数据显示,宁夏于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7年,宁夏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8年来,国家累计拨付工程建设资金40.56亿元,工程建设涉及了宁夏32万农户,153万农民。

  宁夏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两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宁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趋势。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2004年全区荒漠化监测,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350万亩和38.1万亩。

  宁夏白芨滩林场场长、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说:“很多地方的沙漠入侵本来就是人为破坏生态形成的,过度放牧、开垦荒地是主因。如今,宁夏实施了全境禁牧,国家又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这是宁夏生态好转的必要条件。”根据环境保护部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报告,去年宁夏生态环境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位。

  宁夏林业厅科技处处长张浩说:“治理要推进,破坏被禁止,这才是标本兼治之策。”

  揭开宁夏久远的历史,开荒种地,过度放牧,一直没有间断对自然的掠夺式索取,陷入了人口增加--开垦--生态破坏--贫困--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

  多少年的教训让人痛定思痛,看着旱和沙漠吞噬的土地,一个核心问题为宁夏人逐渐所认识:在人口、粮食、土地、环境这个链条上,关键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如何协调相处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宁夏人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客观,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山川秀美的新宁夏?停止人类向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才是根本之策!

  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防沙治沙等综合措施不断取得实效的时刻,宁夏人更加深远地看到,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最彻底的措施还是生态移民!

  今年3月,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在同心县韦州镇南门生态移民项目区正式启动。工程预计至2011年共投资28.42亿元人民币,搬迁干旱带农民20.68万人。

  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移民工程涉及同心、海原、盐池、西吉、原州、中卫6县(区)3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520个自然村,开发和调整土地71.15万亩。移民区原有土地将基本退耕还草,用于生态恢复。

  过去宁夏人向大自然拼命地索取,为了生存而破坏生态。今天,宁夏人要改变与大自然的给予和索取关系,在新一代宁夏人的手上,正在诞生新的生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