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彩票网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四川有个“百万村”:村民种中药材致富 房子“都是用黄连买的”

发布时间:2024-08-21 12:07:31 点击量:

  “我们全乡3000多名群众,相对贫困户都在乡政府。”近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党委书记蒋赟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开玩笑地说。不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句看似玩笑话的背后,则是当地一个个“百万村”,一户户百万元收入的真实缩影。

  桃龙藏族乡共有3000余人,以发展黄连、厚朴等中药材为特色,截至目前,全乡群众仅在信用社的存款就达1.2亿元。该乡铁龙村190多户村民,近20年来约有70户种植中药材,其中40户以上的家庭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今年该村销售中药材的收入,保守估计1200万元以上。

  村民发家致富的背后,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他们辛勤的劳作,“黄连苦,种黄连的更辛苦”便是真实写照……

  1995年,年轻的熊永德在邻县听说种植黄连赚钱,便拿出做买卖的35元钱,购买了5斤黄连种子。1998年,他第一次有了收成,卖了6000多元,2000年更是卖了1万多元。

  “一下成为了‘万元户’,更让我坚定了种植黄连的信心。”熊永德说,“黄连收益较慢,刚开始是种植3年后我就收了。后来种植5年才收,因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每年种点,每年就有黄连卖。”

  现在,熊永德共种植了30亩黄连。近20年来,黄连卖过每斤10多元,后来每斤数十元,去年达到每斤80余元,今年的价格更是在去年基础上已翻了一番。如今,他家中还存放了上千斤黄连,“等着每斤超过170元的高峰才卖”。

  “我不仅自己种植黄连,我也在收购黄连再卖出去,今年共收购了30多吨,赚了点差价。”熊永德说。

  熊永德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2011年,他销售黄连的收入达到17万元,然后在北川禹里镇修了房子。而仅仅这几年,他种植黄连的收入就已达200万元以上,并给两个儿子分别在北川新县城买了一套房,他笑称“都是用黄连买的”。

  46岁的赖明刚是铁龙村5组人,今年销售黄连的收入也达到40余万元。他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成为黄连种植大户,是因为看到像熊永德一样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20年前,还是年轻人的赖明刚,想着到外面发展,于是外出打工。2009年,他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席大爷随时拿一袋黄连出来销售就有几千元收入,心动了。于是,他也走上种植黄连的道路。刚开始,他只种植了一亩多,由于收益周期较长,于是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种植。

  “根据老一辈的经验,要想黄连产量高、品质好,至少需要5年时间。那几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全部投入种植黄连,用于买种子、请人工、购肥料等。”赖明刚说,5年后,他第一次销售黄连就达10万元以上,仅仅几年时间,他销售黄连的收入就已达100万元以上。

  不只赖明刚,50岁的胡斌也是铁龙村黄连种植大户,他种植时间在熊永德之后,在赖明刚之前。胡斌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以前,他家只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成家生子后,觉得家里有多余劳动力,孩子又要读书,决定在本地发展,开始只种植了不到一亩黄连,第一次收入就近千元。慢慢地,他也开始规模种植,今年卖了20多万元。

  “你今年卖了多少钱?”“只有30多万”……这样的对话,在今年铁龙村的中药材种植户之间已是寻常之事。

  10月12日,铁龙村村支书白发喜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该村共有199户600余人,常住人口400余人,利用山地资源种植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户达70户左右。近几年来,保守估计收入100万以上的家庭达到40余户。今年,全村销售中药材的收入保守估计1200万以上。

  “黄连苦,种黄连的更辛苦!”在种植户收入增加的背后,是种植户们的辛勤劳作。

  记者在铁龙村发现,黄连都种植在高山,海拔1400米以上,村民说,这样收成好,品质也好。

  10月12日清晨,天刚刚亮,村里70岁老人况定培就带着午饭上山了,她身体很好,帮着家里到地里给黄连除草。“白天要在村里找人很难,因为很多种植户天亮就上山了,天黑才回家。村委会开会,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在晚上或者下雨天。”白发喜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而在山上,四处都可以听见人们聊天的声音。

  熊永德介绍,种植黄连,随时需要除草,加上种植、施肥等,种植户很多时候一整天都在山上——基本上是早上就将午饭带到山上,直到天黑后才回家。“我们在种植地搭建了药棚子,可以休息,也有灶可以煮饭,如果是栽种、收成时,就需要请很多人,那时我们会将肉、菜等运到山上,然后在药棚子里煮。”

  “以前只能走路到地里。2018年左右,我们几个种植户出工出钱,修了一条到山上种植地的道路,2.5米宽,拖拉机、三轮车都可以骑上去。而且,我们每个种植户,还在自己的地里修路。”熊永德介绍,以前到地里,需要一个小时,现在骑摩托车,只需要20分钟,最主要是更方便将黄连运回家了。

  勤劳辛苦,主动修路,是桃龙藏族乡中药材种植户们致富因素之一,当地乡政府的支持、指导也是关键。桃龙藏族乡乡长邵帅告诉记者,乡里大力支持发展中药材种植,申请项目修产业路,今年还组织人员到重庆石柱县中药材市场考察,并推荐桃龙黄连,吸引了多个大药商到桃龙收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竞争,提高了收购价格。

  “我们全乡3000多名群众,相对贫困户都在乡政府。”10月12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党委书记蒋赟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开玩笑地说出了这句话。

  据介绍,桃龙藏族乡辖5村1社区33个村民小组,共995户3397人。辖区面积较宽、人口稀少,林地资源丰富,有林地66000余亩,目前,该乡种植各类中药材6万余亩,其中黄连1万余亩,厚朴5万余亩。今年全乡群众中药材产值突破7000万元。

  桃龙藏族乡乡长邵帅介绍,该乡历来就有采集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群众积累了较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年来,该乡强化产业投入,提质扩面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在中羌医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公司等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中药材培育试验基地,大规模发展了黄连、厚朴、重楼、木香、大黄、芍药等中药材产业,形成了木本、草本套种、间种,林下种植,多种药材套种等成熟的种植模式。建成五龙、桃花两个中药材加工厂,开展初加工,提升中药材价值。

  “根据信用社的统计,我们乡的群众目前在信用社的存款已经突破1.2亿元。2023年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达2.9万余元,人均收入和增收均超过普通农户。”邵帅表示,接下来,桃龙藏族乡将通过拓宽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渠道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农收益,拉动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收。

  蒋赟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今年,该乡新建了药材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在基地里实现了药材与大豆间种、药材与香椿间种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节约了人工和肥料等一系列生产成本,形成粮药、粮经间种的复合生产模式。而且,他们还将打造中国药材之乡,在乡村振兴展览馆中设立中药材展示区,将中药材文化融入“花间桃龙”等民宿,让游客能赏药花、吃药膳、品药酒、泡药浴,将桃龙中医药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采访中,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当地中药材种植户多为40多岁以上人群。据种植户介绍,乡里很多年轻人都在县城或者大城市,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了工作,有的是在城市务工。

  那么,当现在的种植户老了后,当地又该如何来发展中药材呢?对此,蒋赟也有自己的想法。

  蒋赟介绍,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了,而且出去的年轻人在外面安家,基本就不会再回来长住了。之前,他们在研究乡内药材产业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十几二十年以后,这一辈药农无法再劳作时,满山遍野的药材就无人来经管。“这个时候,就需要生产性的农业服务产业,对农业生产实行托管服务,可以代耕代种、联耕联种,也可以半托半管、全托全管,以合同契约为保障,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确保农村产业后继有人。”蒋赟说,另一个是对人的农村服务体系及产业,这一块目前压力给到了政府,主要是通过便民服务、便民代办等来实现。下一步,可能更多也需要一些经营性的、服务性的机构逐渐介入,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这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