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彩票网
-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第五系列
【乡村振兴•富民惠民】系列报道《特色农业种植发展透视》下篇:更“特”更“优”的革新之路
西蓝花、阳光玫瑰葡萄、小番茄……在如东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片瓜果蔬菜基地连绵起伏,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大棚错落有致,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特色农业种植发展景象。一季小麦、一季水稻之外,高效的经济作物已逐渐成为种植的主选,形成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全新格局和态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一种舶来蔬菜,西蓝花种子一直以来都是靠进口,2018年,农业农村部成立国家西蓝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加快了西蓝花品种“国产化”进程,进口种子的垄断逐渐被打破。从事西蓝花种子引进、推广、销售多年的邓国强,对其中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会。
“一个品种种植时间久了,就会面临种性的退化,加上市场也需要多元化,这两年,如东西蓝花种子的变化比较大。”邓国强介绍说,通过科研联合攻关,国内不断筛选出更好的新品种。“在我们引种、试种和示范过程中,这些品种的表现确实超过了进口品种。”从去年开始,我县西蓝花种子出现了更新换代的趋势,目前,国内自主育种的占有率已经提升至20%左右。
变化还在于种苗的培育。“原先大概有90%的西蓝花种植户都从我这里买种子,近几年比例有所下滑,大概在80%左右。”邓国强说,随着经营模式的变化,选择苗场育苗的农户越来越多。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农作物规模化、工厂化育苗为基础,育苗品种以甘蓝类为主,其他品种包括番茄、茄子、辣椒等茄果类,以及西瓜、甜瓜等瓜果类。公司副总经理王靖宇告诉记者:“目前服务的农户以本县和市内为主,每期的育苗面积,甘蓝类在2000亩左右,覆盖农户约100户,瓜果类在5000亩左右,覆盖农户近300户。”
每年育苗三期以上,总育苗量在2700万吨到3000万吨,这样的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厂化育苗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给农户带来了收益,自然得到了认可,供不应求。”王靖宇解释说,工厂化、集约化育苗设施设备先进、便于管理,在提高成苗率的同时,增加了土地周转率、降低了成本,“比起农户一家一户的小棚或者露天育苗,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抗风险优势。”
端午过后,河口镇锦成村今年首季“白富美”甜瓜刚刚采摘结束,如东绿之肴农场负责人王亮亮正在为7月份的第二季种植做准备。
“白富美”甜瓜本名叫“镇甜二号”,是由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团队长达10年研究试验、培育推广的新品种,果肉香甜、果型好看,一经面世便一路走俏,才有了“白富美”的美名。王亮亮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7亩“白富美”甜瓜,早期上市时售价高达20元一斤,是隔壁大棚里“苏佳甜”哈密瓜价格的两倍,却仍然供不应求,亩均纯收益超过3万元。
甘美4K西瓜、妮娜皇后葡萄、白玉枇杷、太秋甜柿……近年来,土地里的新品种越来越多。目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户们不仅在传统的果蔬品种里“掘金”,打造优质精品,更把目光瞄准了一些本地没有种植先例的特色水果,大胆尝试,推动全县水果产业多品种、大面积稳定发展。
近几个月,朱逢兵的36亩蓝莓种植园成了“网红”,这种原本喜温暖气候的水果,通过改良土壤、盆栽培育、设施大棚等技术手段,克服了气候带来的“水土不服”,在曹埠镇应泉村“落地生根”,变成了致富的“金豆子”。
蓝莓培育还在尝试阶段,羊肚菌种植已经走向了“抱团发展”。结合如东的气候条件,国峰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国峰研究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种植模式,让这种生长条件严苛、人工培育稀少的菌类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带动掘港街道周店村、天星村、野营角村不少农户种羊肚菌,总面积超过110亩。
田里种菜见得多了,这几年,水培蔬菜开始吸引农户的注意力。在朱逢兵的蓝莓种植园对面,就是王苏军的水培蔬菜大棚,一排排“水上漂”的生菜、油麦菜排列整齐,棵棵青翠饱满、长势喜人,蔬菜下方是一条条“营养动脉”。他不时弯腰掀开泡沫板,查看蔬菜长势,准备新一轮的采收工作。
“种蔬菜的第三年了,前两年试种了20多个品种,至少亏了200万元。”亏损没有让王苏军退缩,看到朋友圈里的“技术大拿”推广水培蔬菜,他决心再试一试。水上蔬菜种植病虫害少,技术难点在于营养液的浓度和配比,试种成功后,“稀有”的水培蔬菜吸引了肯德基这样的知名连锁餐饮企业,“接下来,我准备把水培面积扩大到70亩,以满足他们的供货需求。”王苏军说。
新模式、新业态的“加持”由“如何种”延伸到“怎样销”,近年来,我县的休闲采摘农业迅速发展,迎来“井喷”模式。
从蓝莓采摘尝到甜头的朱逢兵认为:“这几年追求健康、自然的消费趋势更明显了,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秋冬的草莓,春日里的蓝莓、樱桃,以及盛夏的桃子、枇杷、阳光玫瑰……随着季节变换,如东各地的时令瓜果顺次登场,形成了“四季有果”的采摘格局。现摘的乐趣、丰收的满足、田园风光的美好,“林果种植+采摘经济”引来了人气、带动了经济。
4月底,距离批量上市还有半个月左右,巩王村的1200亩西蓝花已经开始采摘。“提早上市的话,价格自然要高一些。”种植户秦伟杰是浙江人,之前辗转全国各地种植西蓝花,吸引他落户大豫镇的,不仅有适宜西蓝花生长的气候,更在于附近农场社区配套的1000平方米冷库设施。
采摘后的西蓝花,有些直接进入市场,有些就近入库保鲜,或进行粗加工,位于农场社区的南通汇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负责人丁小健有2100亩西蓝花地,遍布大豫镇丁店村、农场社区以及长沙镇陆河村、栟茶镇兴灶村,地头旁均配有这样的粗加工厂。“保鲜过滤后,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做成不同规格,再运输到冷冻企业进行二次加工。”丁小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东海(南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江苏耕洋食品有限公司、如东福海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均达成合作,仅农场社区一家,辐射面积就达到4000亩到5000亩,长期合作农户超过60户,“这些西蓝花经过漂烫、速冻等环节,最终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等地。”
发展西蓝花产业的过程中,受市场供求影响,农户也面临着价格涨跌风险。如今,加工领域产业链的完善,保护了种植户利益,扩展了产业市场,让农户不再看天吃饭,也吸引了不少像秦伟杰这样的外来种植户。
丰利镇祁建兵、阚爱云夫妇的桑葚种植之路,也靠着深加工“柳暗花明”。2017年,祁建兵引进了300棵名叫“无籽大十”水果桑葚试种,这种桑葚没有籽、水分多、口感好,但却比普通桑葚更难存储。卖鲜果的想法行不通,夫妻俩只能从加工领域寻找“出路”,从种植走向酿造。
种桑葚需要摸索,天气、虫害都带来过大面积减产;酿造时没有注意控制温度、杂菌,导致发酵过程失败;销售没有门路,最初只能免费送给亲朋好友……夫妻俩一次次遭遇困难,又一次次解决问题,靠着口口相传和客户推荐,把桑葚酒卖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地,销量越来越好。祁建兵算了算,今年桑葚产量将达到10万斤,比去年翻了一番,预计能酿酒7万斤到8万斤。(全媒体记者 周雨霁 朱南州 通讯员 戴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