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彩票网
-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hihuitaiqian.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第二系列
小土豆的大世界
春耕时节,广西平南市的农村却一改农忙景象。田间地头,有些农民拨开翠绿的枝叶,捡起泥土上光滑而干净的马铃薯,把它们随意码放成一堆绿色的枝叶配上金黄的马铃薯,煞是好看;有些农民站在留有稻茬的水田边,边走边把手中的稻苗投进田里,远一点的地方就抛向空中,根部带泥的小苗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当当地“站”在了水田中。
由于免耕技术在广西大力推广,农民繁重的耕作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农田的土壤环境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跟着参加全国马铃薯免耕栽培现场观摩暨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代表,记者第一次真实体会到免耕这项技术的神奇魅力。
所谓免耕栽培,是指不用犁耙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长期也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千百年来,以犁、耙、耱为主的传统耕作不仅使广大农民饱受“弯腰曲背”之苦,还将肥沃的泥土暴露于地表面,风雨反复冲刷,加速水土流失,这使耕地越来越瘠薄、生产能力越来越低下。为了生计,人们不得不过度垦荒,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免耕栽培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被张明沛形象地说成“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即播种时把种薯摆在地上,然后用稻草覆盖,收获时翻开稻草就能捡起马铃薯。记者在广西桂平市石咀镇旺龙村看到,村民杨树中正在收获田间的马铃薯:他笑眯眯地蹲在地上,沿着田畦一步步地往前挪,身后留下一窝窝黄灿灿的马铃薯。他告诉记者,往年冬天,他这两亩地里什么也不种,今年第一次种植免耕马铃薯,预计收入2000~3000元。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上罗村杨桂芳种了几十年地,她没有想到,现在“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能种马铃薯,不仅轻轻松松增加收入2000多元,还因种植马铃薯直接改良土壤,每亩水稻增收30~50公斤。
广西平南县马铃薯免耕栽培中心的示范基地位于平南县镇隆镇拥平村。基地面积1500亩,全部采用“(水)稻-(水)稻-(马铃)薯”一年三熟免耕栽培。记者在观摩现场见到该村马铃薯种植专业户凌荣,他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他每年承租村里收割晚造后的冬闲田200亩,采用免耕技术栽种马铃薯,至今已4年。由于省去耕作,应用了稻覆盖技术和优良品种,省工、省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产量高,每亩可达4000多斤;薯形好,售价比传统产品高出一两角钱。一个冬作季下来,可赚到二十几万元。
“我在广西做农业工作很多年了,为了让农业有希望、有未来,一直想依靠科技打开局面。我们希望找到一项技术,既可以让农民感兴趣,又易于农村干部推广,并且能产生良好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发现了免耕栽培这项技术,并且感到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从发现、学习、实验到推广,只经历了短短四五年的时间。”
张明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利用冬春三个月冬闲田时间,如果每个农户种3亩免耕马铃薯,按亩产3000斤、每斤3角钱算,就可以人均增收300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据估算,2004年广西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从上年的56万亩迅速扩大到90.66万亩,增长31.56%。2005年发展到155.14万亩,增长71.12%。2006年达184.81万亩,增长19.12%,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广西平南、武鸣、浦北、兴业、博白等县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基地。按每亩节本增收250元计算,2006年农民节本增收约4.6亿元。农民成为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数百年来,犁铧翻耕是旱作农业生产的基础。耕翻在平坦、潮湿和黏重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将地面作物收获后的残留物、绿肥和厩肥等混入土壤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地势起伏地区,频繁的耕翻加剧了土壤侵蚀,导致地力退化。
过去30年间,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有创新意识的农民把注意力转向了土壤保护。他们与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经济工作者一起创造和完善了免耕这项保护性农业技术。许多采用过免耕的农民非常喜欢这一技术,而且离不开它了。当然,免耕技术对有些农民并不可行,其他一些农民也正在实践过程中。
“农民喜欢保护性农业,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保存、改进和更有效利用其自然资源的手段。”粮农组织保护性农业专家Theodor Friedrich曾说,“这是具有资源效益和效果的农业”。
在广西平南县马铃薯免耕栽培中心的示范基地,记者问村民:为何愿将田免费租给马铃薯种植专业户凌荣使用?村民黄新民回答说:“稻田冬季闲着也没用,老凌有技术、懂经营,让他种马铃薯,收了薯,茎叶留在田里做肥料,我们也省下了种水稻买肥料的钱。”
“保护性农业”听起来似乎过于完美而不真实,事实却让人大吃一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部马铃薯专家组成员屈冬玉这样解释免耕法,收获后不是将作物残渣烧毁或将生物质翻耕于地,而是将其作为土壤覆盖留在原地。在下一农季开始时,完全不用耕地,而是利用特殊设备将种子直接播入土壤。除减少矿化、侵蚀和水土流失以外,表层覆盖还抑制杂草发芽,保护土壤微量元素并帮助有机质形成。结果,减少了用于整地的时间和劳力,降低燃料消耗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化学投入物需要量,并提高单产和农业收入。
当然,保护性农业也需要仔细规划作物轮作、杂草控制和病虫害管理的新方法以及一系列其他“精确农作”技能。在全世界,从潮湿热带地区至北极圈,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纳保护性农业。最近的研究估计,有9800万公顷农业土地进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也在南部非洲和南亚。2004~2005年,美国的免耕面积达到2500万公顷,巴西2400万公顷,阿根廷1800万公顷,加拿大1300万公顷,澳大利亚900万公顷,而中国是100万公顷。
张明沛告诉记者,不犁不耙,减少了水土流失。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推广免耕技术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保护土壤和抗旱保温的能力。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免耕时间越长,土质就越松软,就越适合农作物生长,根本不存在土壤板结问题。同时,它节约资源,实现了生态栽培。广西农业部门在免耕技术推广中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和诱虫灯、生态养鱼(鸭、蛙、鸡)等技术,总结出10多种免耕模式,减少了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污染,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有效降低农田有害物质残留,实现了节本增效和生态环保。6年来广西推广“三免”技术累计节水20.46亿多立方米,节约机耕燃油1.2亿公斤,少施化肥7650多万公斤。
“在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方面,广西是现阶段中国农技推广的典范。他们只用了5年时间,从一免到三免到全免,一年迈出一大步,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更上一层楼。我们年年在这里召开现场会,他们年年都有新亮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免耕栽培技术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立项支持,广西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应该记住这一点。”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马铃薯在农业当中是最具多功能性的作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问题,其中包括6个功能,包括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这6个功能在免耕马铃薯身上都能体现。
“发展马铃薯生产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水稻、小麦、玉米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它们的增加面积和增产空间不多了,而马铃薯无论面积也好、单产也好,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发展免耕马铃薯也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需要,在南方把秋闲田利用起来,干旱的地方也可以靠生产马铃薯致富。”夏敬源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东升对马铃薯缓解粮食安全能力更为看重。他告诉《科学时报》,鲜冷马铃薯过去每5千克才折算为1千克干粮。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将鲜冷马铃薯加工后食用开始替代一部分人的其他主食。因此,如果马铃薯成为中国人的主粮,5千克马铃薯将直接作为5千克粮食计算,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能得到大大的缓解。
屈冬玉指出,马铃薯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在同等条件下,其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分别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和玉米的1.2倍,所含Vc是苹果的10倍,Vb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含量是苹果的10倍以上。马铃薯不但营养齐全,而且结构合理,尤其是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几乎达到100%。此外,马铃薯还含有其他粮食作物中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营养学家甚至说:“每餐只吃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可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马铃薯是十全十美的全价营养食物”。
随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屈冬玉说,加工成淀粉等不仅可以使马铃薯增值,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延长马铃薯食品的贮藏期,从而进一步增加食物的安全供给。
“目前,影响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技术上。首先,品种创新不够专化,我国的专用薯只有15%,国外是70%以上。我国现在是鲜食为主,很多功能都没有开发出来,非常可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次,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种薯脱毒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都是90%以上。再次,良种良法不够配套,我国马铃薯种植基本都用传统方式,而现代化的栽培技术、高产模式等跟其他作物差得远。最后,机械化生产技术不够普及,我国普及率只有1%,而发达国家达到了70%以上。”夏敬源说到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时,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他告诉记者,推进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科技举措主要有4个方面。首先,依靠科技扩大面积。马铃薯的空间优势由扩大面积来确定,其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两项,一个是间作套种技术,一个是利用冬闲田进行免耕栽培。我国南方的冬闲田大概有1亿亩,如果只有20%利用起来,也有2000万亩。
其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我国的马铃薯单产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9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品种改良方面还有30%的空间,脱毒有40%的空间,其他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方面还有30%的增产潜力。仅朝着改良品种、脱毒、综合技术配套这3个方面努力,单产就能提高。
再次,依靠科技改良品质。改良品质最重要的就是多元化。重点要围绕专用品种的选育,加速选育的技术,包括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同时还要提高淀粉含量,目前我国马铃薯的淀粉含量在15%左右,发达国家在18%~20%。1个百分点,效益就是纯利润的5%,非常可观。因此,淀粉含量是我国育种专家的主攻方向。
最后,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包括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降耗增收、延长产业链增收。以免耕马铃薯为例,每亩节本降耗是150元左右。
夏敬源认为,免耕马铃薯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以优质专用为目标,以品种为主线,集成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模式及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模式,切实提高技术普及率及到位率。要做到行政和推广相结合,这也是广西最成功的经验。此外,广西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农民使用的除草剂几乎没有残留,这些东西都要配套起来。
3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科研、教学、推广、土肥、植保、统计等部门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平南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区高产攻关田进行实地测产验收。验收采取对角线三点取样方法,验收结果如下:田块面积0.96亩,验收面积15.45平方米,实收马铃薯159株,折亩有株数6861株;实收鲜苗31.55公斤,折亩产鲜苗1361.8公斤;实收鲜薯76.70公斤,折亩产鲜薯3310.0公斤。
“如果农科教紧密结合,我相信中国的马铃薯事业大有希望。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关心、关爱马铃薯产业发展,加快马铃薯技术集成创新产业的推广利用。”夏敬源如是说。小小的马铃薯即将走向大大的世界。